网上有关“关于宇宙的问题”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关于宇宙的问题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宇宙
universe;cosmos
宇宙的诞生
我们现在观察到的宇宙,其边界大约有100多亿光年。它由众多的星系所组成。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普通行星,而太阳系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恒星。我们所观察到恒星、行星、慧星、星系等是怎么产生的呢?
宇宙学说认为,我们所观察到的宇宙,在其孕育的初期,集中于一个很小、温度极高、密度极大的原始火球。在150亿年到200亿年前,原始火球发生大爆炸,从此开始了我们所在的宇宙的诞生史。
宇宙原始大爆炸后0.01秒,宇宙的温度大约为1000亿度。物质存在的主要形式是电子、光子、中微子。以后,物质迅速扩散,温度迅速降低。大爆炸后1秒钟,下降到100亿度。大爆炸后14秒,温度约30亿度。35秒后,为3亿度,化学元素开始形成。温度不断下降,原子不断形成。宇宙间弥漫着气体云。他们在引力的作用下,形成恒星系统,恒星系统又经过漫长的演化,成为今天的宇宙。
物质现象的总和。广义上指无限多样、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狭义上指一定时代观测所及的最大天体系统。后者往往称作可观测宇宙、我们的宇宙,现在相当于天文学中的“总星系”。
2003年2月份,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曾向全世界公布他们有关宇宙年龄的研究成果。根据其公布的资料显示,宇宙年龄应该为137亿岁。2003年11月份,国际天体物理学研究小组宣称,宇宙的确切年龄应该是141亿岁。地球的形成大约是距今45亿年。
词源考察 在中国古籍中最早使用宇宙这个词的是《庄子·齐物论》。“宇”的含义包括各个方向,如东西南北的一切地点。“宙”包括过去、现在、白天、黑夜,即一切不同的具体时间。战国末期的尸佼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指空间,“宙”指时间,“宇宙”就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后来“宇宙”一词便被用来指整个客观实在世界。与宇宙相当的概念有“天地”、“乾坤”、“六合”等,但这些概念仅指宇宙的空间方面。《管子》的“宙合”一词,“宙”指时间,“合”(即“六合”)指空间,与“宇宙”概念最接近。
在西方,宇宙这个词在英语中叫cosmos,在俄语中叫кocMoc ,在德语中叫kosmos ,在法语中叫cosmos。它们都源自希腊语的κoσμoζ,古希腊人认为宇宙的创生乃是从浑沌中产生出秩序来,κoσμoζ其原意就是秩序。但在英语中更经常用来表示“宇宙”的词是universe。此词与universitas有关。在中世纪,人们把沿着同一方向朝同一目标共同行动的一群人称为universitas。在最广泛的意义上,universitas 又指一切现成的东西所构成的统一整体,那就是universe,即宇宙。universe和cosmos常常表示相同的意义,所不同的是,前者强调的是物质现象的总和,而后者则强调整体宇宙的结构或构造。
宇宙观念的发展 宇宙结构观念的发展 远古时代,人们对宇宙结构的认识处于十分幼稚的状态,他们通常按照自己的生活环境对宇宙的构造作了幼稚的推测。在中国西周时期,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人们提出的早期盖天说认为,天穹像一口锅,倒扣在平坦的大地上;后来又发展为后期盖天说,认为大地的形状也是拱形的。公元前7世纪 ,巴比伦人认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环绕,而其中央则是高山。古埃及人把宇宙想象成以天为盒盖、大地为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则是尼罗河。古印度人想象圆盘形的大地负在几只大象上,而象则站在巨大的龟背上,公元前7世纪末,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大地是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圆盘,上面笼罩着拱形的天穹。
最早认识到大地是球形的是古希腊人。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从美学观念出发,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张天体和我们所居住的大地都是球形的。这一观念为后来许多古希腊学者所继承,但直到1519~1522年,葡萄牙的F.麦哲伦率领探险队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后 ,地球是球形的观念才最终证实。
公元2世纪,C.托勒密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地心说。这一学说认为地球在宇宙的中央安然不动,月亮、太阳和诸行星以及最外层的恒星天都在以不同速度绕着地球旋转。为了说明行星视运动的不均匀性,他还认为行星在本轮上绕其中心转动,而本轮中心则沿均轮绕地球转动。地心说曾在欧洲流传了1000多年。1543年,N.哥白尼提出科学的日心说,认为太阳位于宇宙中心,而地球则是一颗沿圆轨道绕太阳公转的普通行星。1609年,J.开普勒揭示了地球和诸行星都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公转,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同年,G.伽利略则率先用望远镜观测天空,用大量观测事实证实了日心说的正确性。1687年,I.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深刻揭示了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力学原因,使日心说有了牢固的力学基础。在这以后,人们逐渐建立起了科学的太阳系概念。
在哥白尼的宇宙图像中,恒星只是位于最外层恒星天上的光点。1584年,G.布鲁诺大胆取消了这层恒星天,认为恒星都是遥远的太阳。18世纪上半叶,由于E.哈雷对恒星自行的发展和J.布拉得雷对恒星遥远距离的科学估计,布鲁诺的推测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赞同。18世纪中叶,T.赖特、I.康德和J.H.朗伯推测说,布满全天的恒星和银河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天体系统。F.W.赫歇尔首创用取样统计的方法,用望远镜数出了天空中大量选定区域的星数以及亮星与暗星的比例,1785年首先获得了一幅扁而平、轮廓参差、太阳居中的银河系结构图,从而奠定了银河系概念的基础。在此后一个半世纪中,H.沙普利发现了太阳不在银河系中心、J.H.奥尔特发现了银河系的自转和旋臂,以及许多人对银河系直径、厚度的测定,科学的银河系概念才最终确立。
18世纪中叶,康德等人还提出,在整个宇宙中,存在着无数像我们的天体系统(指银河系)那样的天体系统。而当时看去呈云雾状的“星云”很可能正是这样的天体系统。此后经历了长达170年的曲折的探索历程,直到1924年,才由E.P.哈勃用造父视差法测仙女座大星云等的距离确认了河外星系的存在。
近半个世纪,人们通过对河外星系的研究,不仅已发现了星系团、超星系团等更高层次的天体系统,而且已使我们的视野扩展到远达200亿光年的宇宙深处。
宇宙演化观念的发展 在中国,早在西汉时期,《淮南子·俶真训》指出:“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认为世界有它的开辟之时,有它的开辟以前的时期,也有它的开辟以前的以前的时期。《淮南子·天文训》中还具体勾画了世界从无形的物质状态到浑沌状态再到天地万物生成演变的过程。在古希腊,也存在着类似的见解。例如留基伯就提出,由于原子在空虚的空间中作旋涡运动,结果轻的物质逃逸到外部的虚空,而其余的物质则构成了球形的天体,从而形成了我们的世界。
太阳系概念确立以后,人们开始从科学的角度来探讨太阳系的起源。1644年,R.笛卡尔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旋涡说;1745年,G.L.L.布丰提出了一个因大彗星与太阳掠碰导致形成行星系统的太阳系起源说;1755年和1796年,康德和拉普拉斯则各自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现代探讨太阳系起源z的新星云说正是在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1911年,E.赫茨普龙建立了第一幅银河星团的颜色星等图;1913年,H.N.罗素则绘出了恒星的光谱-光度图,即赫罗图。罗素在获得此图后便提出了一个恒星从红巨星开始,先收缩进入主序,后沿主序下滑,最终成为红矮星的恒星演化学说。1924年 ,A.S.爱丁顿提出了恒星的质光关系;1937~1939年,C.F.魏茨泽克和贝特揭示了恒星的能源来自于氢聚变为氦的原子核反应。这两个发现导致了罗素理论被否定,并导致了科学的恒星演化理论的诞生。对于星系起源的研究,起步较迟,目前普遍认为,它是我们的宇宙开始形成的后期由原星系演化而来的。
1917年,A.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运用他刚创立的广义相对论建立了一个“静态、有限、无界”的宇宙模型,奠定了现代宇宙学的基础。1922年,G.D.弗里德曼发现,根据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场方程,宇宙不一定是静态的,它可以是膨胀的,也可以是振荡的。前者对应于开放的宇宙,后者对应于闭合的宇宙。1927年,G.勒梅特也提出了一个膨胀宇宙模型.1929年 哈勃发现了星系红移与它的距离成正比,建立了著名的哈勃定律。这一发现是对膨胀宇宙模型的有力支持。20世纪中叶,G.伽莫夫等人提出了热大爆炸宇宙模型,他们还预言,根据这一模型,应能观测到宇宙空间目前残存着温度很低的背景辐射。1965年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证实了伽莫夫等人的预言。从此,许多人把大爆炸宇宙模型看成标准宇宙模型。1980年,美国的古斯在热大爆炸宇宙模型的 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暴涨宇宙模型。这一模型可以解释目前已知的大多数重要观测事实。
宇宙图景 当代天文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宇宙是有层次结构的、物质形态多样的、不断运动发展的天体系统。
层次结构 行星是最基本的天体系统。太阳系中共有九大行星: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和冥王星。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卫星绕其运转,地球有一个卫星 月球,土星的卫星最多,已确认的有17颗。行星 小行星 彗星和流星体都围绕中心天体太阳运转,构成太阳系。太阳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其直径约140万千米,最大的行星木星的直径约14万千米。太阳系的大小约120亿千米。有证据表明,太阳系外也存在其他行星系统。2500亿颗类似太阳的恒星和星际物质构成更巨大的天体系统——银河系。银河系中大部分恒星和星际物质集中在一个扁球状的空间内,从侧面看很像一个“铁饼”,正面看去?则呈旋涡状。银河系的直径约10万光年,太阳位于银河系的一个旋臂中,距银心约3万光年。银河系外还有许多类似的天体系统,称为河外星系,常简称星系。现已观测到大约有10亿个。星系也聚集成大大小小的集团,叫星系团。平均而言,每个星系团约有百余个星系,直径达上千万光年。现已发现上万个星系团。包括银河系在内约40个星系构成的一个小星系团叫本星系群。若干星系团集聚在一起构成更大、更高一层次的天体系统叫超星系团。超星系团往往具有扁长的外形,其长径可达数亿光年。通常超星系团内只含有几个星系团,只有少数超星系团拥有几十个星系团。本星系群和其附近的约50个星系团构成的超星系团叫做本超星系团。目前天文观测范围已经扩展到200亿光年的广阔空间,它称为总星系。
多样性 天体千差万别,宇宙物质千姿百态。太阳系天体中,水星、金星表面温度约达700K,遥远的冥王星向日面的温度最高时也只有50K;金星表面笼罩着浓密的二氧化碳大气和硫酸云雾,气压约50个大气压,水星、火星表面大气却极其稀薄,水星的大气压甚至小于2×10-9毫巴;类地行星(水星、金星、火星)都有一个固体表面,类木行星却是一个流体行星;土星的平均密度为0.70克/厘米3,比水的密度还小,木星、天王星、海王星的平均密 度略大于水的密度,而水星、金星、地球等的密度则达到水的密度的5倍以上;多数行星都是顺向自转,而金星是逆向自转;地球表面生机盎然,其他行星则是空寂荒凉的世界。
太阳在恒星世界中是颗普遍而又典型的恒星。已经发现,有些红巨星的直径为太阳直径的几千倍。中子星直径只有太阳的几万分之一;超巨星的光度高达太阳光度的数百万倍,白矮星光度却不到太阳的几十万分之一。红超巨星的物质密度小到只有水的密度的百万分之一,而白矮星、中子星的密度分别可高达水的密度的十万倍和百万亿倍。太阳的表面温度约为6000K,O型星表面温度达30000K,而红外星的表面温度只有约600K。太阳的普遍磁场强度平均为1×10-4特斯拉,有些磁白矮星的磁场通常为几千、几万高斯(1高斯=10-4特斯拉),而脉冲星的磁场强度可高达十万亿高斯。有些恒星光度基本不变,有些恒星光度在不断变化,称变星。有的变星光度变化是有周期的,周期从1小时到几百天不等。有些变星的光度变化是突发性的,其中变化最剧烈的是新星和超新星,在几天内,其光度可增加几万倍甚至上亿倍。
恒星在空间常常聚集成双星或三五成群的聚星,它们可能占恒星总数的1/3。也有由几十、几百乃至几十万个恒星聚在一起的星团。宇宙物质除了以密集形式形成恒星、行星等之外,还以弥漫的形式形成星际物质。星际物质包括星际气体和尘埃,平均每立方厘米只有一个原子,其中高度密集的地方形成形状各异的各种星云。宇宙中除发出可见光的恒星、星云等天体外,还存在紫外天体、红外天体、X射线源、γ射线源以及射电源。
星系按形态可分为椭圆星系、旋涡星系、棒旋星系、透镜星系和不规则星系等类型。60年代又发现许多正在经历着爆炸过程或正在抛射巨量物质的河外天体,统称为活动星系,其中包括各种射电星系、塞佛特星系、N型星系、马卡良星系、蝎虎座BL型天体,以及类星体等等。许多星系核有规模巨大的活动:速度达几千千米/秒的气流,总能量达1055焦耳的能量输出,规模巨大的物质和粒子抛射,强烈的光变等等。在宇宙中有种种极端物理状态:超高温、超高压、超高密、超真空、超强磁场、超高速运动、超高速自转、超大尺度时间和空间、超流、超导等。为我们认识客观物质世界提供了理想的实验环境。
运动和发展 宇宙天体处于永恒的运动和发展之中,天体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例如自转、各自的空间运动(本动)、绕系统中心的公转以及参与整个天体系统的运动等。月球一方面自转一方面围绕地球运转,同时又跟随地球一起围绕太阳运转。太阳一方面自转,一方面又向着武仙座方向以20千米/秒的速度运动,同时又带着整个太阳系以250千米/秒的速度绕银河系中心运转,运转一周约需2.2亿年。银河系也在自转,同时也有相对于邻近的星系的运动。本超星系团也可能在膨胀和自转。总星系也在膨胀。
现代天文学已经揭示了天体的起源和演化的历程。当代关于太阳系起源学说认为,太阳系很可能是50亿年前银河系中的一团尘埃气体云(原始太阳星云)由于引力收缩而逐渐形成的(见太阳系起源)。恒星是由星云产生的,它的一生经历了引力收缩阶段、主序阶段、红巨星阶段、晚期阶段和临终阶段。星系的起源和宇宙起源密切相关,流行的看法是:在宇宙发生热大爆炸后40万年,温度降到4000K,宇宙从辐射为主时期转化为物质为主时期,这时或由于密度涨落形成的引力不稳定性,或由于宇宙湍流的作用而逐步形成原星系,然后再演化为星系团和星系。热大爆炸宇宙模型描绘了我们的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史:我们的宇宙起源于200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当时温度极高、密度极大。随着宇宙的膨胀,它经历了从热到冷、从密到稀、从辐射为主时期到物质为主时期的演变过程,直至10~20亿年前,才进入大规模形成星系的阶段,此后逐渐形成了我们当今看到的宇宙。1980年提出的暴涨宇宙模型则是热大爆炸宇宙模型的补充。它认为在宇宙极早期,在我们的宇宙诞生后约10-36秒的时候,它曾经历了一个暴涨阶段。
哲学分析 宇宙概念 有些宇宙学家认为,我们的宇宙是唯一的宇宙;大爆炸不是在宇宙空间的哪一点爆炸,而是整个宇宙自身的爆炸。但是,新提出的暴涨模型表明,我们的宇宙仅是整个暴涨区域的非常小的一部分,暴涨后的区域尺度要大于1026厘米,而那时我们的宇宙只有10厘米。还有可能这个暴涨区域是一个更大的始于无规则混沌状态的物质体系的一部分。这种情况恰如科学史上人类的认识从太阳系宇宙扩展到星系宇宙,再扩展到大尺度宇宙那样,今天的科学又正在努力把人类的认识进一步向某种探索中的“暴涨宇宙”、“无规则的混沌宇宙”推移。我们的宇宙不是唯一的宇宙,而是某种更大的物质体系的一部分,大爆炸不是整个宇宙自身的爆炸,而是那个更大物质体系的一部分的爆炸。因此,有必要区分哲学和自然科学两个不同层次的宇宙概念。哲学宇宙概念所反映的是无限多样、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自然科学宇宙概念所涉及的则是人类在一定时代观测所及的最大天体系统。两种宇宙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随着自然科学宇宙概念的发展,人们将逐步深化和接近对无限宇宙的认识。弄清两种宇宙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宇宙无限论,反对宇宙有限论、神创论、机械论、不可知论、哲学代替论和取消论,都有积极意义。
宇宙的创生 有些宇宙学家认为,暴涨模型最彻底的改革也许是观测宇宙中所有的物质和能量从无中产生的观点,这种观点之所以在以前不能为人们接受,是因为存在着许多守恒定律,特别是重子数守恒和能量守恒。但随着大统一理论的发展,重子数有可能是不守恒的,而宇宙中的引力能可粗略地说是负的,并精确地抵消非引力能,总能量为零。因此就不存在已知的守恒律阻止观测宇宙从无中演化出来的问题。这种“无中生有”的观点在哲学上包括两个方面:①本体论方面。如果认为“无”是绝对的虚无,则是错误的。这不仅违反了人类已知的科学实践,而且也违反了暴涨模型本身。按照该模型,我们所研究的观测宇宙仅仅是整个暴涨区域的很小的一部分,在观测宇宙之外并不是绝对的“无”。现在观测宇宙的物质是从假真空状态释放出来的能量转化而来的,这种真空能恰恰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和能量形式,并不是创生于绝对的“无”。如果进一步说这种真空能起源于“无”,因而整个观测宇宙归根到底起源于“无”,那么这个“无”也只能是一种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②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暴涨模型所涉及的宇宙概念是自然科学的宇宙概念。这个宇宙不论多么巨大,作为一个有限的物质体系 ,也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暴涨模型把传统的大爆炸宇宙学与大统一理论结合起来,认为观测宇宙中的物质与能量形式不是永恒的,应研究它们的起源。它把“无”作为一种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把“无”和“有”作为一对逻辑范畴,探讨我们的宇宙如何从“无”——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转化为“有”——已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这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有一定意义。
时空起源 有些人认为,时间和空间不是永恒的,而是从没有时间和没有空间的状态产生的。根据现有的物理理论,在小于10-43秒和10-33厘米的范围内,就没有一个“钟”和一把“尺子”能加以测量,因此时间和空间概念失效了,是一个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物理世界。这种观点提出已知的时空形式有其适用的界限是完全正确的。正像历史上的牛顿时空观发展到相对论时空观那样,今天随着科学实践的发展也必然要求建立新的时空观。由于在大爆炸后10-43秒以内,广义相对论失效,必须考虑引力的量子效应,因此有些人试图通过时空的量子化的途径来探讨已知的时空形式的起源。这些工作都是有益的,但我们决不能因为人类时空观念的发展或者在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上无法度量新的时空形式,而否定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时间、空间的客观存在。
人和宇宙 从本世纪60年代开始,由于人择原理的提出和讨论,出现了人类存在和宇宙产生的关系问题。人择原理认为 ,可能存在许多具有不同物理参数和初始条件的宇宙,但只有物理参数和初始条件取特定值的宇宙才能演化出人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种允许人类存在的宇宙。人择原理用人类的存在去约束过去可能有的初始条件和物理定律,减少它们的任意性,使一些宇宙学现象得到解释,这在科学方法论上有一定的意义。但有人提出,宇宙的产生依赖于作为观测者的人类的存在。这种观点值得商榷。现在根据暴涨模型,那些被传统大爆炸模型作为初始条件的状态,有可能从极早期宇宙的演化中产生出来,而且宇宙的演化几乎变得与初始条件的一些细节无关。这样就使上述那种利用初始条件的困难来否定宇宙客观实在性的观点失去了基础。但有些人认为,由于暴涨引起的巨大距离尺度,使得从整体上去观测宇宙的结构成为不可能。这种担心有其理由,但如果暴涨模型正确的话,随着科学实践的发展,一定有可能突破人类认识上的困难。
宇宙
宇宙,是我们所在的空间,“宇”字的本义就是指“上下四方”。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
而地球仅是太阳系的第三颗行星;
而太阳系又仅仅定居于银河系巨大旋臂的一侧;
而银河系,在宇宙所有星系中,也许很不起眼……
这一切,组成了我们的宇宙:
宇宙,是所有天体共同的家园。
宇宙,又是我们所在的时间,“宙”的本意就是指“古往今来”。
因为,我们的宇宙不是从来就有的,它也有着诞生和成长的过程。现代科学发现,我们的宇宙大概形成于二百亿年以前。在一次无比壮观的大爆炸中,我们的宇宙诞生了!(这就是著名的“大爆炸”理论。)
宇宙一经形成,就在不停地运动着。科学家发现,宇宙正在膨胀着,星体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
结合之光是什么意思?宇宙里的光是怎么来的?宇宙科普:地球上的光是怎么来的?
1.地球的科学小知识
1. 地球科学指一切研究地球的科学,主要包括地质学、地理学,以及其它衍生学科。
2. 各学科通常会以物理、地理、地质、气象、数学、化学、生物的角度研究地球。它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手上所戴的黄金饰品和钻石,都是来自地球的矿产资源;盖房子所用的砂、石、水泥,其原料也是来自地球;所吃的鱼虾,大都取自海洋;气温的变化影响生活甚巨;天体的运行,也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
3. 因此,地球科学是一门很基础、很重要的学科。
4. 地球科学的范围很广,涵盖地质学、海洋学、气象学和天文学等领域。地质学在探讨地球的历史与各部分组成,包括其演化和各种矿学、岩石以及矿产的分布;海洋学在研究海水的运动、海水的物理与化学性质及海底地形;气象学在分析大气的组成、构造和运动;而有关地球起源、太阳系的形成和天体的运动变化,乃至宇宙的演化,均属天文学的研究范围。
5. 以陨石撞击地球为例:高温高压撞击地球的结果,势必引起地形与地质的变化;飞扬在大气中的粉尘微粒会遮蔽阳光,大气和海水温度因而降底。因此,看似简单的天文事件,却引起地质、气象和海洋的变化,可见各领域关系密切、环环相扣。
2.关于地球的科普知识
地球是太阳系从内到外的第三颗行星,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赤道半径为6378.2公里,其大小在太阳系的行星中排列第五位。地球有大气层和磁场,表面的71%被水覆盖,其余部分是陆地,是一个蓝色星球。
地球是包括人类在内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也是目前人类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地球已有45亿岁,有一颗天然卫星月球围绕着地球以27.32天的周期旋转,而地球自西向东旋转,以近24小时的周期自转并且以一年的周期绕太阳公转。
地球内部有核、幔、壳结构,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气圈以及磁场。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的天体,是包括人类在内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
扩展资料:
在地球演化过程中,发生一些天文与地质事件,将事件的时间段叫做地质时期。
在各地质时期,在与地球相关的宇宙空间及太阳系和地球所发生的大事件,在地球自身、地壳运动、地层、岩石、构造、古生物、古地磁、冰川、古气候等多方面都留下了记录。在不同的地质时期,地质作用不同,特征不同。
地球表面的气温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全球地表平均气温约15℃左右。而在不见阳光的地下深处,温度则主要受地热的影响,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地球中心处的地核温度更高达6000℃以上,比太阳光球表面温度(5778K,5500°C)更高。
对于地球岩石圈,除表面形态外,是无法直接观测到的。它主要由地球的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顶部组成,从固体地球表面向下穿过地震波在近33公里处所显示的第一个不连续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软流圈为止。
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约为100公里。由于岩石圈及其表面形态与现代地球物理学、地球动力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岩石圈是现代地球科学中研究得最多、最详细、最彻底的固体地球部分。
由于洋底占据了地球表面总面积的2/3之多,而大洋盆地约占海底总面积的45%,其平均水深为4000~5000米,大量发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布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围延伸着广阔的海底丘陵。
因此,整个固体地球的主要表面形态可认为是由大洋盆地与大陆台地组成,对它们的研究,构成了与岩石圈构造和地球动力学有直接联系的"全球构造学"理论。
搜狗百科——地球
3.关于地球的科普知识
地球是太阳系从内到外的第三颗行星,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
赤道半径为6378.2公里,其大小在太阳系的行星中排列第五位。地球有大气层和磁场,表面的71%被水覆盖,其余部分是陆地,是一个蓝色星球。
地球是包括人类在内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也是目前人类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地球已有45亿岁,有一颗天然卫星月球围绕着地球以27.32天的周期旋转,而地球自西向东旋转,以近24小时的周期自转并且以一年的周期绕太阳公转。
地球内部有核、幔、壳结构,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气圈以及磁场。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的天体,是包括人类在内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
扩展资料:
在不同的地质时期,地质作用不同,特征不同。 地球表面的气温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全球地表平均气温约15℃左右。
而在不见阳光的地下深处,温度则主要受地热的影响,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地球中心处的地核温度更高达6000℃以上,比太阳光球表面温度(5778K,5500°C)更高。
对于地球岩石圈,除表面形态外,是无法直接观测到的。它主要由地球的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顶部组成,从固体地球表面向下穿过地震波在近33公里处所显示的第一个不连续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软流圈为止。
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约为100公里。由于岩石圈及其表面形态与现代地球物理学、地球动力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岩石圈是现代地球科学中研究得最多、最详细、最彻底的固体地球部分。
由于洋底占据了地球表面总面积的2/3之多,而大洋盆地约占海底总面积的45%,其平均水深为4000~5000米,大量发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布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围延伸着广阔的海底丘陵。 因此,整个固体地球的主要表面形态可认为是由大洋盆地与大陆台地组成,对它们的研究,构成了与岩石圈构造和地球动力学有直接联系的"全球构造学"理论。
百度百科——地球。
4.关于地球的小知识
地球是距太阳的第三颗行星,离太阳的距离大约是150000000公里.地球用365.256天绕行太阳一周,并用23.9345小时自转一圈.它的直径是12756公里,只比金星大了一百多公里.我们地球的大气里78%是氮气,21%是氧气,余下的1%是其他成份.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是15摄氏度,平均气压1.013帕.
地球形成自46亿年前,大约在16亿年前地球每昼夜只有9个小时,比现在自转快的多,每年约有800多天;到了6亿年前,每昼夜延长到了20个小时,年缩短到440天,地球正在逐渐放慢自转速度,原因可能主要是月球的潮汐引力作用.一般认为,地球的形成起源于太阳星云分化物.46亿年来,地球从一个均质的球体演变成现在的"圈层"结构.地壳平均厚度17千米,地幔厚度约3473千米,占地球体积的83.4%,地幔温度为1000~3000摄氏度,地核厚度约3473千米,占地球体积的16.3%,物质处于液体状态,内核温度高达6000摄氏度以上,与太阳表面温度差不多.
5.地球科普知识50字左右
历年地球日主题 1974年只有一个地球 1975年人类居住 1976年水:生命的重要源泉 1977年关注臭氧层破坏、水士流失、土壤退化和滥伐森林 1978年没有破坏的发展 1979年为了儿童和未来——没有破坏的发展 1980年新的10年,新的挑战——没有破坏的发展 1981年保护地下水和人类食物链;防治有毒化学品污染 1982年纪念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10周年——提高环境意识 1983年管理和处置有害废弃物;防治酸雨破坏和提高能源利用率 1984年沙漠化 1985年青年、人口、环境 1986年环境与和平 1987年环境与居住 1988年保护环境、持续发展、公众参与 1989年警惕,全球变暖! 1990年儿童与环境 1991年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合作 1992年只有一个地球——一齐关心,共同分享 1993年贫穷与环境——摆脱恶性循环 1994年一个地球,一个家庭 1995年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1996年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 1997年为了地球上的生命 1998年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 1999年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2000年2000环境千年——行动起来吧! 2001年世间万物,生命之网 2002年让地球充满生机 2003年善待地球,保护环境 2004年善待地球,科学发展 2005年善待地球--科学发展,构建和谐 2006年善待地球--珍惜资源,持续发展 2007年善待地球--从节约资源做起 2008年:“善待地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2009年:“绿色世纪”(Green Generation) 2010年:低碳经济绿色发展。
6.地球科学总复习提纲.
初一科学期末复习提纲第一章 科学入门1. 科学就是研究各种现象,并寻找它们答案 的学问. 如大家熟悉的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 , 瓦特发明了蒸气机等.可以这样说: 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 我们身边.2. 学习科学的方法和目标: 多观察 , 多思考, 多实验, 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 推动社会的进步,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3. 实验 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 做实验时, 我们一定要遵守实验室的 规章制度,要注意安全. 要熟悉每种仪器的用途和使用方法.4. 将生鸡蛋放入盛有清水的烧杯里, 鸡蛋便会下沉 . 在烧杯里放入较多的食盐,搅拌后食盐开始溶解, 生鸡蛋会上浮最后漂浮 5. 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 进行比较的过程. 要测量物体的长度, 先要规定 长度的标准即长度单位, 然后选用合适的单位进行测量.6. 长度的主单位是米 , 较大的还有千米,较小的还有分米,厘米等 刻度尺是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 7. 对形状规则的物体,如正方体,长方体等可用刻度尺测出它的边长,然后计算它的体积 测量液体的体积,一般用量筒.8. 量筒的使用方法: 首先要看清它的测量范围量程 和最小刻度. 量液体时,视线要与凹形液面的中央最低处保持水平. 9. 对不溶于水也不吸水的形状不规则的物体, 测量方法可以将它浸没 在水中,两次读数的差就是该物体的体积.10.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平时我们讲今天真热或真冷, 就是指今天的温度高或低_.11. 实验室中常用的有水银 _温度计,酒精温度计等,它们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用℃表示, 它的规定是: 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 在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100, 在0到100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一摄氏度.12. 液体温度计的使用: 使用前,要先观察温度计的量程 ,切勿用来测量超过温度计量程的温度. 测量时,手要握温度计的上端, 要使温度计的玻璃泡跟被测物体 充分接触,如果测量的是液体温度,则要使玻璃泡完全浸没在 液体中, 但不要接触容器壁和底部. 测量时,要等到温度计的水银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 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 读数时,眼睛应平视, 视线应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纪录读数时, 数字和单位要写完整, 并注意是否漏写了单位和估读值.13. 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 物体质量的单位是千克 ,用符号 kg 表示, 较大的单位有 吨, 较小的单位有克,毫克等.14. 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质量的大小完全由物体本身 决定. 改变物体的形状, 温度,状态,位置和空间 都不会改变物体质量的大小.15. 实验室里常用天平 来测量物体的质量, 常见的是托盘天平_.16. 托盘天平的使用: (1)游码移到零刻度线处, 天平放水平. (2) 调平衡, 用平衡螺母 调节.(3) 左盘放物体, 右盘放砝码, 先放大 砝码, 再加小砝码, 最后移游码_.(4) 读数, 将盘内砝码的总质量+游码指示的质量值. (5) 称量完毕, 用镊子 将砝码逐个放回 砝码盒内.17. 在自然界,任何有 的运动都可以作为测量时间的标准, 如日晷就是根据 的原理发明的, 摆钟就是根据摆的 原理来工作的.(免做)18. 科学探究的步骤是(1)提出问题 (2)建立假设 (3)设计实验方案 (4)收集事实证据 (5)检验假设 (6)交流和评价.第二章 观察生物1. 生物和非生物间最根本的区别是: 是否有生命生命是有生命的物体, 它具有 对 *** 有反应,摄取营养, 繁殖后代,能生长 ,适应和影响环境,遗传和变异等特征.2. 判断动、植物的主要依据: 一是生物体能否环境 , 二是是否需要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3. 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是有无脊椎骨 . 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间的根本区别有: 种子 外有无果皮包被, 胚珠外有无子房包被.4. 动物界中, 分布最广, 最高等的动物是脊椎 动物; 种类和个体数量最多的类群是昆虫, 最低等的动物是原生动物.5. 植物界里, 最高等的植物是被子 植物, 最低等的植物是 藻类 植物. 被子植物 和裸子植物可用种子繁殖后代.6. 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及代表动物. (表格无法显示,见邮箱)7. 昆虫的主要特征: 身体分头 , 胸 ,腹 三部分,头部有触角 ,眼和口器, 胸部一般长有二对翅, 三对足, 身体, 触角,和足都分节.8. 具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植物是被子 植物,也称是绿色开花植物; 有根,茎,叶,种子, 无花,无果实的植物是裸子植物; 只有根,茎,叶的植物是蕨类植物; 只有茎,叶的植物是_苔藓植物; 生物体由单细胞或多细胞直接构成的植物是藻类植物(无根茎叶等器官)。
9. 等级分类的七个等级是: 界 门 纲 目 科 属 种 ,其中种是等级分类的基本单位.10. 放大镜的主要构造是透镜, 使用时应正对被观察物体. 放大镜能成放大,正立的虚像.11. 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1)使用时操作步骤: A. 取放: 一手握镜臂, 一手托镜座,放在体前略偏左.B. 上镜: 从镜盒取出物镜装在转换台上, 取出目镜装在镜筒上.C. 对光: 转动物镜转换器, 使物镜对准通光孔, 转动集光器,选取一个大小适宜的光圈, 左眼观察目镜, 用手转动反光镜, 当观察到一个明亮的圆形视野,对光完成. D. 观察:。
7.有关地球的小知识 不用太多
地球的大小的数据
根据人造地球卫星观测结果,1980年国际大地测量学和地理物理学联合会公布了地球部分参数。
赤道半径:6 378 137米
极半径:6 356 752米
扁率:1∶298.257 222 010 1
总面积:51 000万平方千米
总体积:10 830亿立方千米
总质量:5.976*1027克
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在自然地理上是很有意义的。
地球是个圆球体,太阳距离地球较远,它以平行的光线射达地球表面(曲面),因而与地表构成不等的入射角。在地球上,任一时刻受到太阳光直射的只有一点,其他部分为斜射,所以,圆球体表面获得的太阳热能不均,这是导致地球上各地气候有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
地球有巨大的质量,它以强大的引力将大气层、水体吸引在自己的周围,加上太阳光热能的作用,在地球表面各圈层之间进行能量转化、物质交换,从而形成了复杂的自然面貌。
地球表面积巨大,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地球仪上的经纬线
(1)纬线与纬度人们把地轴的中心叫地心。通过地心且垂直于地轴的平面,叫赤道面。赤道面与地球表面相交的大圆圈叫赤道。在地球表面上,凡与赤道相平行的圆圈,就称为纬线圈或纬线由于赤道面垂直于地轴,而所有纬线都与赤道相平行,所以任何一条纬线都代表地球上的东西方向。地球上某一点的纬度,就是该点代表重力方向的铅垂线与赤道面的夹角。这个夹角,在赤道为0°,在北京约为40°,在南北两极为90°。自赤道到南北两极的纬度分别有0°至90°。由于赤道面把地球等分为两部分,赤道以南称为南半球;赤道以北称为北半球,所以,纬度也有南北之分,赤道以南称南纬,用“S”表示;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表示。为了研究某些问题方便起见,我们称0°~30°之间的纬度地带,为低纬度;30°~60°之间的纬度地带,为中纬度;60°~90°之间的纬度地带,为高纬度。
(2)经线与经度通过两极并和赤道相垂直的大圆圈,称为经线圈或经线,也称子午线。由于所有经线都交于南北两极,又与纬线相垂直,所以任何一条经线都代表地球上的南北方向。地球是圆球,经线又有无数条,所以,为了便于计算,经国际社会之间的协商,决定以通过英国伦敦东郊格林尼治天文台的那条经线为零度经线,又称本初子午线。为使英、法等国和非洲大陆上的各国同属一个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是以东经160°和西经20°为界。地球上某一点的经度,就是该点所在经线平面与本初子午线平面之间的夹角。这一夹角相当于这两个平面所夹的赤道弧在地心所张的角度。本初子午线以东称东经,用“E”表示;以西称西经,用“W”表示。地球圆周为360°,所以东西经各分180°。
(3)经纬网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共同组成了经纬网。有了经纬网及其经纬度,地球上各个点的位置就容易确定了。地球上两个不同的地点,可以有相同的纬度或经度,但不可能既有相同的纬度又有相同的经度。因此,地球上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位置,就可以用相应的经纬度来表示。例如,北京位于赤道以北40°,本初子午线以东116°,北京的地理坐标就是40°N,116°E;利马(南美洲秘鲁的首都)位于赤道以南12°,本初子午线以西77°,利马的地理坐标是12°S,77°W。
8.宇宙科学小知识
银河系中的恒星
整个银河系约有2000亿颗恒星。天文学家根据这些恒星的年龄大小不同,将它们分成两大星族:星族I与星族II。星族I是一些年轻的恒星,多分布在银盘的旋臂附近,星族II是一些年老的恒星,多聚集在银核及银晕中。
在银河系里,既有许多如巨星、矮星、变星等单个出现的恒星,也有许多成双成对出现的恒星双星。除双星外,银河系中还可看到由两颗以上的恒星组成的聚星。如双子座的北河二是六合星,半人马座的南门二是三合星。由 10个以上的恒星组成的星团也是银河系里的重要成员。
9.地球上有什么鲜为人知的小知识
国外一家媒体近日为我们盘点了关于地球鲜为人知的9个有趣小知识,比如“地球”一词来源于盎格鲁-撒克逊语中的“Erda”、地球一天是23小时56分4秒等。
1.“地球”一词来源于盎格鲁-撒克逊语中的“Erda” 除了我们地球,太阳系的其他行星都是以希腊语或罗马神话命名的。“地球”这个词来源于盎格鲁-撒克逊语中的“Erda”,它的意思是“土地”或“土壤”。
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着,它是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整个宇宙中唯一一个水以液体形式存在的行星。 2.地球上的最高点不是珠穆朗玛峰 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为约8848米,被公认为世界最高峰。
但这一说法并不完全对。珠穆朗玛峰的山尖距离海平面的高度确实是地球上最高的,但是地球本身并不是一个规范的球体,从宇宙中看,地球赤道附近的山其实离外太空更近。
厄瓜多尔境内的钦博拉索山(Chimborazo)的海拔高度只有6272米。但是由于地球椭圆形的外观,这个山峰与珠峰相比离外太空更近。
3.地球是唯一一个有板块构造的星球 科学家们认为地球由七大板块构成。理论上认为,当这些板块相互碰撞时,便产生了山脉,它们裂开的地方便出现了山谷,但这也导致引发地震和火山爆发。
4.地球有一个双胞胎星球 科学家们现在认为,我们地球有一个“双胞胎”星球,它的名字叫做“忒伊亚”(Theia),它与火星一般大小。约45.33亿年前的一天下午,忒伊亚撞向地球,该星球的大部分都被吸收了,但掉了一大块,并与地球的物质相结合,从而创造了月球。
科学家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月球上的金属同位素类似于地球上的。 5.地球最低温度是零下128.6华氏度 虽然地球上最冷的地方是南极洲,但是俄罗斯东方站在1983年7月21日录得零下128.6华氏度的最低温度。
最高温度记录是,1922年9月13日利比亚阿齐济耶出现136华氏度的高温。 6.海洋还有超过90%未开发 事实上,我们对海洋的开发还不到10%。
虽然我们已经确定了212906种海洋生物,可能还有2500多万种我们不知道。 7.月球拥有几乎呈正圆的轨道 关于月球,我们还有一些不了解的事情,例如,月球拥有几乎呈正圆的轨道。
月球被一种像火药气味的奇特尘埃覆盖着。此外,太阳恰好比月球大400倍,远离地球的距离也是月球的400倍,这使它们出现在天空时看起来大小相同,这是一个很不可思议的巧合。
8.地球一天不足24小时 人们总抱怨说每天的时间不够用,这是对的,实际上,地球绕自转轴转一周的确切时间是23小时56分4秒。 9.地球不是一个正圆 地球是一个球体,但它不是一个正圆。
事实上,由于重力作用,地球赤道周围出现了一个凸起部分。地球的极半径为3949.99英里(约合6357公里),而它的赤道半径为3963.34英里(约合6378公里)。
地球上看上去有“腰间赘肉”。
1、恒自已经发出的。
2、行星反向恒星的光,被 我们看到。
如果说宇宙深处的话,一般都是恒星的光,也就是自己发出的。而恒星发的光,和太阳一个道理(太阳也是恒星),便是自身在进行着剧烈的质能反应,具体便是核的聚变(氢弹便是这个道理,只不过氢弹为可控)过程产生的光、热和能量幅射。
恒星可以发光。
行星和卫星靠反射恒星和光。
行星,卫星,中子星,白矮星及黑洞(恒星坍塌后的一系列星)无法发光。
关于“关于宇宙的问题”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修耀兴]投稿,不代表赤玉坊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8.cn/bkqs/202412-15626.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赤玉坊的签约作者“修耀兴”!
希望本篇文章《关于宇宙的问题》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赤玉坊]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关于宇宙的问题”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关于宇宙的问题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宇宙 universe...